2012年5月24日

賺錢在業界堪稱“不擇手段” 斯蒂夫•科恩(Steven Korn)

斯蒂夫•科恩是。他的名字從來沒人聽說過,既不是巨企CEO,也不是政府高官,他是華爾街最頂級的操盤手。在對其進行數月的深入調查後,最近一期美國《商業週刊》推出了對這位隱身幕後的億萬富翁的報導。



美國康涅狄格州有一個縣,是這個世界最富的國家最富的州裏最富的一個縣。一些超級對沖基金蟄居此地,操縱著影響華爾街的核心業務。科恩創立的SAC基金就是一個典型例子:一天交易量2千萬股,每年光付掉的傭金就高達1.5億美元,是華爾街10大客戶之一。當然,也就妨礙了同行賺錢,所以他在業界結下的梁子不少。不過,即使是死對頭們談起科恩也是一副由恨生愛的口吻:“他永遠都是第一個搶到消息,比如一隻股票信用評級是升級或降級之類。”那麼,科恩到底是怎麼成功的呢?


成長:十多歲就會看股市行情


47歲的斯蒂夫•科恩,全家住在美國康涅狄格州西南部一座14.5平方英畝的莊園裏,泡泡游泳池、網球場、籃球場之類當然應有盡有,不過他並不在乎這些。科恩工作得閒的時候,最習慣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證交所現場操盤錄影,反正每天變幻無窮,看也看不完。這是他自十來歲看會股票行情以後,養成的習慣。


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的科恩很小就開始培養投機之道,在制衣企業工作的父親,每天晚上會帶一份《紐約郵報》,他讀體育記分欄,接著又愛上金融版,因為數字更多,變化無窮。才十多歲,科恩已經會到當地的經紀人事務所看股票行情。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讀經濟學學士學位的時候,他對班級之間盛行的股票交易十分狂熱。


所以,1978年大學一畢業,他直接就去了華爾街,在一家公司的套匯部門裏當初級交易員,很快就能給公司日進斗金,每天純利潤達到10萬美元。那家公司老闆至今都為他的本事傾倒不已:“他很快就學會如何在大公司裏做團體交易,而且操縱得比誰都好。”1984年開始,他在公司裏組織了自己的交易團隊,到1992年,創建了SAC基金。


賺錢:在業界堪稱“不擇手段”


比起著名的金融大鱷喬治•索羅斯,科恩操盤40億美元基金的數字不算大,但他每天的交易數量非常大。在他的金融帝國中心,共有40個中層交易商,每人掌管1-15個交易員和分析師,他們手裏又各管一攤。科恩自己的投資能量還遠遠超過公司7類基金的涉及範圍。


每天早晨8點,科恩會被他那輛銀灰色的BMW745轎車準時送到辦公室,坐在由無數顯示幕包圍的會議桌旁。這張桌子,有個別名叫“中央司令部”,接下來的一天,這裏將為他賺進百萬美元。


2002年,整個市場下跌了22%,SAC卻增長了11%。在SAC工作的人大概是世界上最辛苦的200名員工,“沒業績,毋寧死”,他們年薪通常200萬美元以上,但關鍵要看各人表現,而不是SAC整體贏利情況。所以外界同行評論SAC上下一心,做業務的時候堪稱“不擇手段”。


據說,SAC會推斷其他投資基金可能採取的動作,然後進行打壓,或者不惜偽造進行某項交易的跡象,騙取別家跟進,自己卻及早抽身,或者使分析師對某些股票升降級,引起市場波動。但SAC這些以前看來不算無盡違規的操作,在今後證券市場加強監管的形勢下,也可能出軌。


生活:呆頭呆腦不懂花花世界


從外表看,科恩一點都不像證券市場裏叱吒風雲的人物。一個47歲的億萬富翁,禿頭,身材不高不矮,好像總在想著什麼,表情不太自信,看起來倒有些笨拙不堪。工作的時候,他倒似乎在娛樂。一名跟了科恩10多年的同事,早就習慣了他那副一成不變的模樣:“就算手裏正在做一個幾百萬美元的交易,樣子都像是叫一客三明治而已。”據科恩的多年好友描述,雖然科恩身價億萬,但他並不是為利益所驅動的人:“他就是喜歡做這行,錢不過像記分板而已。”


科恩對生活並不像工作那樣狂熱。他第一次婚姻結束後,通過婚介服務找到了現在的妻子亞歷山卓,如今全家7個孩子。


妻子的密友開玩笑說,這個小巧玲瓏的黑髮女郎從小就宣稱長大後要嫁個百萬富翁,大概連她都沒想到到手的竟是億萬富翁。要不是嬌妻也哄得科恩一起領略了環球購物、藝術旅遊等各種新鮮花樣,他大概從來也不知道花花世界是什麼樣。5年前,科恩一家還花了1500萬美元購進這座建於1930年的莊園,又花了差不多的錢把舊宅翻新。科恩的最神秘之處是,在莊園裏裝了一套龐大的警報系統,只要有人踏入或踏出其中一個房間都會鈴聲大作。


行蹤:同事們都覺得他無比神秘


眾所周知,即使擁有最清白聲譽的對沖基金也行跡詭秘。不許採訪、不許拍照、不許對合夥人之外的任何人透露內部資訊。有些措施是為了保護交易,有些則是為了隱瞞其利潤。科恩更是如此,他行動十分低調,拒絕了無數次採訪要求,連同事們都覺得他十分神秘。


因此,《商業週刊》在深入調查科恩的過程中,沒有得到任何負面記錄。甚至調查SAC幾十名員工對老闆科恩的印象時,所有人都簽訂了保密協議,但可以看出的是他們對老闆都又敬又畏,有人形容他“面對鏡頭十分害羞,公開場合能不去就不去”,有人說他“有超常的直覺和離奇的本領,面對大量資訊,他能飛速注意到最該被注意的東西。”也有人透露SAC使用了某種手腕,從而在獲取資訊的競爭中保持領先。有知情人士說,SAC以此要求各家投資銀行提供最好的資訊,華爾街人稱“第一呼叫”。